黄帝内经中有关阳痿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有关阳痿的论述

泌尿外科曾建峰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是指男性不能持续获得和维持足够的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国内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成年男性的阳痿总患病率为26.1%,广东顺德地区和东莞地区的流动人群中男性总患病率更是分别高达32.2%和64.2%[1]。现代医学认为,阳痿是一种影响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和危险因素。祖国传统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对于阳痿就有很深的认识,《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之一,其中对于阳痿的病名、病因、病机多有论述。

在《黄帝内经》中以“阴痿”、“筋痿”指阳痿一病,“阳痿”之名首见于明代周之干的《慎斋遗书》[2],在该书的《卷九·阳痿》中有“阳痿多属于寒,锁阳固精、肉苁蓉壮阳,菟丝子添精,杞子升发阳气,或建中汤以温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在上述条文中,《黄帝内经》多称之为“阴痿”、“筋痿”,然而,亦有存疑之处,《内经》中所言“阴痿”,是否专指男性性功能障碍,有无包括女性性功能障碍之意?

《内经》中认为阳痿病因有寒、热、湿热及房劳。《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经,伤于寒则阴缩入”论述外伤寒邪,可导致阳痿。《灵枢.经筋》“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热邪亦可致阳痿。《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行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阐述了阳痿还与湿热相关系。房劳不节,《素问痿论》:“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除此之外,还与情志不调相关,《素问.萎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内经》认为,阳痿的病位在肝肾。病位在肝,《灵枢》:“足厥阴之筋……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并论述厥阴肝经循行阴器,《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更加阐述宗筋为肝所主,“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是后世医家从肝论治阳痿的源流,如现代中医男科奠基人之一王琦国医大师擅长从肝论治阳痿,喜用蜈蚣[3]。病位在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内经认为肾精亏损,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出现宗筋驰纵,内经对肾阳虚损所致的阳痿却未重点提及,此为之后阳痿从肾论治奠定了基础,以致秦汉至金元时代对阳痿的治疗原则仍以滋补肾阴为主。现代中医男科奠基人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徐福松教授提出阳痿阴亏学说,认为现代阳痿多以中青年为主,中青年处于性活动频繁时期,性欲相对旺盛,真阴容易亏耗,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夜生活丰富,工作紧张压力大,常使真阴耗损[4]。

《黄帝内经》以“阴痿”、“筋痿”之名,通过论述前阴与经脉关系,认识到阳痿发病与肝关系密切;内经的肾气理论,对后世从补肾治阳痿理论的形成产生影响,不仅仅阐述房劳、气血不足,更有寒、热及湿热等外邪,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对阳痿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中医大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中国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与专家共识(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秦国政.中医男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3.王琦.王琦男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徐福松.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温馨提示:本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复方川芎酊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怎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bathtub.net/ywdjtbx/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