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名帕金森病患者首次使用“帕金森神药”左旋多巴,临床效果出奇理想:已丧失运动能力的患者竟然可再次自由活动!那么这种神药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撰文
郭晓强
编辑
一块肉饼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1%的人受该病困扰,全球大约有多万患者。帕金森病主要影响患者的运动系统,早期症状常为不自主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和行动困难等,晚期伴发痴呆。
目前对帕金森病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缺乏有效治愈手段。治疗措施主要仍在于缓解患者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为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被人们奉为“帕金森神药”。它的诞生还要归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典药理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Carlsson)的一项革命性发现。
图1.阿尔维德·卡尔森(-01-25?-06-29)(图源:sahlgrenska.gu.se)
“叛逆”性格
年1月25日,卡尔森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较为富裕的中产家庭,父母都拥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他的父亲格特弗里德(GottfridCarlsson)是一位历史学博士,年成为兰德大学(UniversityofLund)教授后,全家便搬到兰德,卡尔森主要在这里长大。他的母亲是一位艺术学硕士,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深造。不过,在丈夫去世后,74岁高龄的她又重新开始研究工作,还出版了几本瑞典文学艺术方面的专著,并获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在浓厚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卡尔森姐弟四人都走上了学术道路。但与选择人文学科的哥哥和姐姐不同,卡尔森更喜爱医学。这种有点“离经叛道”的选择,某种程度源于他少年时的叛逆心理:“科学比艺术更有价值。”
年,卡尔森进入兰德大学学习医学。兰德大学并不大,但在学术方面异常优秀,曾涌现出多位著名教授,他们对卡尔森投身科研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作用。
尽管当时的欧洲大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激战正酣,但作为中立国的瑞典并未卷入战争,卡尔森的学业也因此未受明显影响。年,卡尔森进入药理系阿尔格伦教授(GunnarAhlgren)实验室,开启了他的药理学生涯。
踏入药理
在阿尔格伦的指导下,卡尔森先后研究了麻醉剂和止痛剂的作用原理以及钙离子代谢。在卡尔森看来,这些研究意义均“不大”,唯一的价值在于使自己逐渐踏入药理学领域。年,卡尔森凭借钙离子代谢方面的研究获得兰德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药理学助理教授。
但在年申请药理学副教授时,卡尔森遭遇了重创:委员会认为他的钙离子代谢研究并非药理学主流(后来证实这一看法完全错误),“毫无前途”可言,因此拒绝了他。落选的卡尔森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继续坚守药理学但需转换方向,或者放弃药理而转行临床。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卡尔森还是选择了妥协,医院获得一个内科医生职位。
随后一年多时间内,卡尔森度过了另一种氛围的生活。临床工作虽为卡尔森带来巨大乐趣,但他仍对基础研究念念不忘,最终还是选择回归。
年,卡尔森向兰德大学药理学教授贝格斯特罗姆(SuneBergstrom,由于前列腺素发现方面的贡献而分享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需求帮助,期望进入一家主流药理学实验室深造。在他的推荐下,年8月,卡尔森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国立心脏研究所(今天的国立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跟随著名生物化学家布罗迪(BernardBerylBrodie)进行研究。
卡尔森被安排研究利血平(Reserpine)对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影响。利血平是一种来自印度萝芙木(Rauwolfiaserpentina)的生物碱,在古印度时被作为一种“神药”广泛应用,年被作为抗精神病和抗高血压药物应用于美国临床,药理学家们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