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碳纳米管首次在真实电子学表现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硅基CMOS器件和电路。
5月22日,北京大学电子系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志勇-彭练矛课题组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题为《基于高密度半导体阵列碳纳米管的高性能电子学”》(Aligned,high-densitysemiconductingcarbonnanotubearraysforhigh-performanceelectronics)。
论文描述在4英寸基底上制备了高密度高纯半导体阵列碳纳米管材料,突破了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关键的材料瓶颈。张志勇对澎湃新闻表示,该研究团队目前实际已经可以在8英寸晶圆上制备这种碳管,并开发了全自动的提纯和组装设备,完全具备量产的技术积累。
大规模集成电路对碳管材料的要求
新材料对抗“短沟道效应”
尺寸堪比细胞的晶体管是搭建芯片的基础“砖块”。目前,电子行业所设计的逻辑电路最主流的是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由P型和N型MOS晶体管组合而成。其中,连接源区和漏区,称作“沟道”的一层薄半导体非常重要。
根据“摩尔定律”的著名描述,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而CMOS晶体管一旦缩减到亚10nm技术节点,沟道长度随之缩短,就会出现“短沟道效应”,失去部分器件功能。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用新结构或新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
在诸多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中,半导体碳纳米管引起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