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以多饮、善饥、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西医称之糖尿病。
烦渴多饮,咽干口燥,尿频、量多,善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或并发痈疽,视物模糊等,其中消渴患者常烦躁易怒,情志不畅。
情志不畅,气机不调,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而发本病,久则气血两虚,肝肾不足,引起视物模糊,并发痈疽溃疡。
温健肝脾,调畅气机,清上温下,调补肝肾
肝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行间。
灸感:背部俞穴有热感深人,尤其是肝俞,如有凹陷体征者,灸感深入持久,须香灸至下陷平复。关元有温热感入腹并向上扩散。
陈某,男,30岁,突发烦渴,多饮,多尿二年。经内服中西药病情好转,半年前因同学聚会饮酒过多,后口干渴,尿频,善饥,即则神疲乏力。体重明显减轻,在某院就诊。经查空腹血糖84mmol,餐后2小时血糖mmol。空腹及餐后2小时尿糖定性各为(+)(+++),诊断为糖尿病。给予内服甲糖灵1g每日2次,症状改善,但减量后症状即明显。故到处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经人介绍用香灸试治。症见:闷闷不乐,神疲烦躁,舌质红,苔微腻,脉弦数,沉取无力,自诉每日喝近两暖瓶水,善饥,小便次数多,半年来瘦了十几斤。证属情志不畅,气机不调,肝失条达,脾胃运化受限,精微不能输布而气血两虚之消渴证。取穴:大椎、肝俞、心俞、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在其肝俞处按压有明显压痛感。第一次治疗约三个小时,第二次治疗约两个半小时,共治疗50次,灸感基本俏失,患者自觉精神转佳,口已不渴,饮水不多,腰酸、头晕、阳痿等症状也随之消失。复查血、尿糖均正常,停止治疗,跟踪观察半年“三多,未见,查血尿糖也正常
由此方法治疗6例糖尿病患者,年龄最大59岁,最小28。均于三个月内临床治愈。
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疗效不佳成为临床疑难病之一,甚至有些患者需终身服药,根治此病如此困难原因于它,实在是对其病因病机没有真正搞清,理论与临床股节,治不得法。就此谈一些我们的观点与同道讨论:消与情志及厥阴肝木的关系至为密切。我们联系自然界的现象进行一个类比,对探讨本病的发生也许有些启发。口渴与干旱的类比,人的口渴就像自然界的干旱,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那么发生干旱的地方是树木植被多的地方还是沙漠呢?显然干旱与树木的关系不一般。那么口渴与木的关系是否也如此呢?江河与血脉的类比,江河中泥沙淤积的原因是什么?树木植被破坏对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山体滑坡而堵塞江河的影响我们不辨也能明白。那么人的血脉中糖多又是为什么呢?(糖味甘属土)是否也与肝木的条达有关呢?这样的对比好像有些牵强,但本着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论出发这种对比是合理的。在自然界植物多的地方土的保湿性就好,而没有植被的沙漠的实际信就是土质干燥,太阴虽称湿土,但没有木,土是湿润个的。要想保证脾的口窍不干,还要厥阴木的支持。保持江河通畅清徹也要靠植树造林来防风固土。血糖高的问题从根本上也要靠调理厥阴木来达到疏泄正常。
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规律即人的规律,人法自然嘛!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消渴一证亦明确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为厥阴病之主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