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链通助力企业复产,力促产业平稳发展

本文转自:新华网

5月下旬,经昆山、江阴两地政府“工业企业保畅保链工作专班”的努力,用时不到3个小时,一批核心零部件就从江阴运抵昆山,解决了三一重机公司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昆山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三一重机是昆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的龙头企业,也是“大国重器”重要组成部分,零配件供应商广泛分布在上海、浙江、天津、无锡等省市,其中位于江阴的供应商提供的则是核心关键部件。

到目前为止,尽管三一重机已实现了95%的复工率、85%的复产率,但本次核心部件的到位也仅仅解决了眼前短期的问题。受疫情影响,物流受阻、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短缺,仍是近期企业运营的最大难题。

三一重机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前苏州工业体系的压力具体展现。

据苏州市统计局消息,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新台阶,达.1亿元,同增17.2%,两年平均增长10.4%。年1-3月,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达.6亿元,同增9.6%。

当前,疫情仍在持续,但已有所好转。庞大的苏州工业体系,如何在疫情下有所作为?对此,苏州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汪晓亮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上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21世纪》:从当前的形势看,疫情下,苏州工业体系所遭受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汪晓亮:疫情下,物流运输受阻严重影响了苏州的生产。

一方面,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升高,发运周期由正常的2-10天延长到10-30天,从苏北到苏州的运输时间由之前的10小时增加到24-36小时,效率整体降低50%左右,成本也上升了2-3倍,导致企业经营、合作的风险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原材料短缺造成停工停产,在部分行业,约30%的上游零件供应商因疫情管控出现了原材料短缺的情况,导致生产物料资源出现短缺,进而影响整条产业链的生产产量。部分依赖进口的特殊零部件供应商,短期内无替代方案,生产近乎停滞。

《21世纪》:为解决工业体系的供应链受阻,苏州推出了“苏链通”,目前取得了什么效果?

汪晓亮:“苏链通”是一个平台,以达到满足供需双方的目的。受疫情影响,苏州某企业无法从外地采购生产所需要的关键电子元器件,通过平台发布需求后,成功与本地一家供应商对接,当日就收到件电子元器件。

目前,“苏链通”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次,注册用户超个,发布供需信息接近2万条,协助形成供需对接意向超万次。到5月22日,在“苏链通”平台的助力下,苏州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恢复正常生产,其中达产率80%以上的企业占比为84.3%。

《21世纪》:通过平台对供需双方的数据分析,有何发现?

汪晓亮:通过对供需信息以及形成的对接意向分析,我们发现,有20%都直接与物流运输有关,有30%是因物流受阻导致的原材料需求和零配件需求。所以,当前的症结还是在于物流运输能力和原材料、零配件的供应。

为此,我们在对接“苏商通”等平台产品信息的基础上,专门开辟了优质运力模块,后期还对接太仓港为企业提供了水路运输对接,就是为了在疫情管控下,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配件、辅材等需求,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部分依赖港口的物资产品特别是大宗货物,可以说是缓解了燃眉之急。

上海复工复产对苏州意义重大

《21世纪》:目前看,“苏链通”能否服务更多的城市?能否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企业当前遇到的供应链的问题?

汪晓亮:推出“苏链通”的初衷是为在疫情期间,保障本土的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取得了积极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自推出后,我们就陆续收到周边兄弟城市和一些企业的提议,希望能够把苏州以外的供需信息也纳入进来。实际上,“苏链通”的模式具备这样一种复制推广的能力,我们也计划将“苏链通”长期运营下去,扩大服务范围,把非苏州地区的企业和产品信息接入平台,服务江苏、服务长三角,形成一个大的供应链产业链循环。

《21世纪》:按常理,疫情至今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为何“苏链通”没有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上线,而是选择在今年4月-5月的时间节点?

汪晓亮:年以前,苏州一直没有发生本土疫情,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重点是市外、省外的流动人员返苏和供应链稳定,推出了苏“惠”十条、复工通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企业有序有力复工复产。

但是,本轮疫情苏州本土受影响较大,进出苏州的道路封闭管控,部分县级市还实施了静默管理,全市企业生产供应链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开发“苏链通”平台,发挥苏州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善这一优势,帮助企业快速找到本土的替代方案,让本土供应链“活”起来,打通企业生产“断点”,减轻疫情管控的影响。

《21世纪》:当前,上海的复工复产,对苏州带来了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汪晓亮:上海是中国汽车、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汇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大批重点企业。随着上海逐步扩大复工复产企业范围,将会形成以点带链、滚动推进,有序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局面,尤其是对苏州来讲,大量的产业链配套企业供需关系逐步恢复正常,正常运转。

《21世纪》:1月4日苏州召开的“产业创新集群”大会提出有关奋斗目标,疫情对此带来哪些挑战?采取了什么措施克服疫情推动这项工作?

汪晓亮:苏州近年来新兴产业活力竞相迸发,但在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巨量的产业规模背后,也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创新短板。从产业集群进阶到创新集群,新年第一会上,苏州提出一个目标: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此次疫情,对苏州产业规模做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在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过程中,也把产业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接下来,苏州将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找准重点方向,狠抓工作落实,强化创新型企业在创新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发挥人才团队在创新集群中的关键作用,增强研发机构在创新集群中的策源功能,壮大高校在创新集群中的支撑力量,突出金融在创新集群中的活水作用,致力于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让创新“链”出精彩,让产业“链”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bathtub.net/ywdlcbx/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