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自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半导体产业在全球总共经历了三次大转移:第一次是从8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迁移;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迁移;第三次是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向中国大陆的迁移。这三次转移的主体产业链环节有所不同,但每次变迁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伴随国际地缘格局和产业环境等变化,全球半导体产业呈现出部分向东南亚等地区迁移的趋势。而其具体表现为包括各行业巨头在内的众多玩家纷纷在东南亚地区布局,同时中国部分半导体产业链环节逐步迁至东南亚。那么,在这一现象背后,东南亚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地位如何?其升级过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各是什么?同时,国际地缘格局将如何影响这一进程?
东南亚多国已成半导体产业“新星”
过去多年,欧美制造商已将半导体生产转移到海外以降低成本,进而使得产业链分工更加全球化。作为数次产业迁移的主体标的,亚太地区近些年的半导体地位不断攀升,乃至成为行业发展基石。但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业界发现东南亚半导体的供应中断严重影响了全球智能手机和汽车等行业。在被推到聚光灯下同时,这一地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显。
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的数据,年全球37%的芯片在美国工厂生产,但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12%,现在大部分半导体制造集中在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大陆。与此同时,东南亚也在芯片行业的全球分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东南亚地区占据全球半导体测试和封装市场27%的份额,另外预计世界上有15%-20%的被动元件是在东南亚各国制造等。
图源:DIGITIMES
按具体国家来看,马来西亚的槟城素有“东方硅谷”之称,拥有50余年的电气和电子行业发展历史。此外,AMD、英飞凌、英特尔、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等50多家半导体巨头都已在马来西亚投资,同时包括日月光和通富微电在内的主要OSAT厂商也已在槟城设立工厂。目前,马来西亚在半导体封装领域市场份额达13%,并且是世界七大芯片出口地之一。
作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基地,新加坡占全球晶圆产能近5%,在半导体设备市场占19%的份额,同时是美光全球总部、英飞凌亚太总部等所在地。目前,联电和格芯在新加坡设有制造40nm工艺的晶圆厂,日月光和长电科技则设有封装设施。此外,新加坡是博通和AMS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以及高通的射频滤波器等专业产品的大规模供应商。
在一众国际半导体巨头布局加持下,越南的半导体产业也有望实现快速发展。其中,安靠日前投资16亿美元在越南北宁省生产半导体材料及设备的项目获批。而英特尔年初宣布向其越南业务注资4.75亿美元,建设高端芯片测试和封装设施。由此,调研机构Technavio的报告显示,年至年越南半导体行业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9%,年产业规模为61.6亿美元。
三星电子越南工厂图源:越南《劳动报》
相比之下,菲律宾的半导体产业布局不算完整,主打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尤以MLCC为主。当前,村田、三星电机、太阳诱电等国际MLCC大厂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都设有工厂,进而使马尼拉获称获“MLCC工厂聚集地”。与菲律宾状况类似,泰国主要强于硬盘生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硬盘出口和生产国,但近年来也在更多相关企业布局下实现半导体产业多元化。
整体上,在多国成为半导体“新星”同时,东南亚的这一产业正快速发展。据美国《财富商业洞察》的报告,东盟半导体市场预计将从年的.1亿美元增至年的.8亿美元,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1%。此外,东南亚也已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输出地之一。如中国海关总署曾发布公告,年上半年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增长23.8%至.1亿元,占自其进口总值24.2%。
向“技术重镇”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
过去几十年,东南亚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和促进出口,与全球价值链和半导体制造业融合在一起,建成全球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和医疗设备组装和测试的重要基地。因此,东南亚地区的电子元件出口得以较快速增长,其中越南增长最快。而菲律宾的最大宗出口商品就是半导体,占比达60%以上。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东南亚国家正在努力吸引更多产业投资。
例如泰国最近批准了半导体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晶圆制造等前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给予达10年的税收减免等。另外,年3月,菲律宾总统签署《企业复苏和企业税收激励(CREATE)法案》,其中包括包括将企业所得税降低5—10个百分点至20%—25%。而采取类似政策的越南更剑指建成数字经济国家,到年将占其GDP的20%,到年将达到30%。
图源:财富商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