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补火助阳,ldquo引火归元r

引火归元是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提出的。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火的温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肾阴亏竭,阴不含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

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功能引火归元。《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关于引火归元,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抚琴吟唱自编的《梧叶落》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1斤。药店老板对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捡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

西施说:“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回答说:“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

肉桂(拉丁学名:CinnamomumcassiaPresl),又名玉桂、牡桂、玉树、大桂、辣桂、平安树、中国桂皮。

:肉桂为樟科植物常绿科乔木桂树的干燥树皮,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多为人工栽培,亦有部分野生。

主要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云南、福建等地也有生产。国外主产于越南,柬埔寨也有生产。

《本草汇言》: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呕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证白退矣。

《本草求真》:肉桂,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气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昔人云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非若附子气味虽辛,复兼微苦,自上达下,止固真阳,而不兼入后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温中,及因气血不和,欲其鼓舞,则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补血气之内,加以肉桂,以为佐使,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之类用此,即是此意。

辛甘、大热。

入肝、肾、脾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通经活血。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冷积,通血脉之功。

脾肾虚寒,阳痿、腰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宫冷、血寒经闭;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等症。

煎服,3~6克,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3克。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肉桂,肉桂畏赤石脂。

1、肉桂治虚寒阴火之喉痛、喉痹:肉桂、干姜、甘草各五分。各研极细末,滚水冲淖,将碗顿于滚水内,再淖,慢以咽下。但先以鹅毛蘸桐油,入喉卷痰,痰出服药更效。(《外科全生集》桂姜汤)

2、肉桂治一切冷嗽:皂荚(去皮、子涂酥炙)、干姜(炮裂)、桂(去粗皮)各30克.上三味等分,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9丸,米饮下,不拘时。(《圣济总录》五嗽丸)

3、肉桂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熟地30克,肉桂3克(去粗皮,研粉),麻黄1.5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1.5克,生甘草3克。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4、肉桂治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病。当归、川芎、芍药、桂心、莪术、牡丹皮各五分,人参、甘草、牛膝各七分,上口父咀。每服15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妇人良方》温经汤)

5、肉桂治九种心痛,烦闷:桂心15克。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6、肉桂治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7、肉桂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肉桂10克,附子12克(急则用生附子),杜仲6克。热服。(《会约医镜》桂附杜仲汤)

8、肉桂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者:官桂(为末)、雄鸡肝一具,等分。捣烂,丸如绿豆大,温汤送下,日三服。(《万病回村》桂肝丸)

9、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方用《金匮》肾气丸。

10、用于治疗虚寒腹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或吐或写泻,取其有健胃作用,方如安中散。安中散:肉桂2.4克(焗服)延胡索9克,小茴香9克,高良姜9克,煅牡蛎18克(先煎)、砂仁6克,茯苓15克,白芍(酒炒)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11、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用少腹逐瘀汤:肉桂3克(焗服),小茴香(炒)7粒,干姜0.6克,延胡索3克,没药3克,当归9克,川芎3克,赤芍9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水煎服。(《医林改错》)

12、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之喘咳证。苏子降气汤: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肉桂3克、生姜两片、大枣1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bathtub.net/ywdlcbx/9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